2025-10-01 23:10:53 来源:动物科技学院 浏览数:0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沈伟课题组在哺乳动物卵巢储备建立机制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beta (C/EBPβ) regul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ovarian reserve”为题,在线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生物学一区Top期刊)
卵巢储备(也称原始卵泡库)在哺乳动物妊娠中后期或围产期形成,随后不再进行自我更新,这一组原始卵泡的数量直接决定了雌性哺乳动物的生育年限。当前已报道包括JNK、TGF-β、SRSF1、E-cadherin、SF-1在内的多种因子或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卵巢储备的建立过程,尽管如此,卵巢储备建立的分子机制仍不明晰。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是一种转录因子,广泛表达于成年卵巢颗粒细胞,对于排卵过程至关重要。项目组前期工作显示,原始卵泡形成期间生殖细胞C/EBPβ的表达会受到环境应激的影响,但C/EBPβ在卵巢发育早期是否参与调控卵巢储备建立尚不清楚,特别是在生理条件下。
课题组通过建立体内体外模型、表观组学分析、“蛋白-蛋白”及“蛋白-核酸”互作分析等方法,发现C/EBPβ是卵巢储备建立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发现C/EBPβ在小鼠原始卵泡形成过程中表达增强,并在原始卵泡组装阶段的生殖细胞中发生核易位。体外敲低C/EBPβ可抑制卵巢储备建立相关蛋白的表达,导致卵泡形成受阻。从机制上讲,染色质可及性分析表明,C/EBPβ结合组蛋白乙酰化酶编码基因Ep300的启动子区促进其表达,并通过维持Furin蛋白酶启动子区的染色质可及性来增强卵巢储备建立所必需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信号。此外,研究还发现C/EBPβ的核易位过程受自身磷酸化水平调控,而核纤层蛋白Lamin B1充当核易位过程的“守门员”分子。总之,这项工作进一步拓展了对哺乳动物卵巢储备建立调控机制的理解,并为卵巢早衰等相关疾病治疗靶点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该文第一单位为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张校源和青岛农业大学已毕业硕士曾悦为共同第一作者,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沈伟教授、王俊杰教授和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扬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和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879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