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20:18:54 作者:董红欣 来源:动物科技学院 浏览数:0
在青岛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实验室里,他潜心科研,攻克畜禽种业难题;讲台上,他言传身教,培育“知农、爱农、兴农”的畜牧英才;养殖场中,他耐心指导农户科学养殖,助力乡村振兴。他就是动物科技学院凡文磊老师,一位将科研创新、教书育人和产业服务紧密融合的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
凡文磊,博士,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团队骨干成员、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山东省水禽遗传改良计划技术专家组成员、山东省畜牧兽医学会水禽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课题及企业合作研发课题等;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审稿人。
三尺讲台守初心 春风化雨育英才
种业振兴,人才是关键。育种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育人更要倾注一生的热忱。自2019年加入青岛农业大学以来,凡文磊始终将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
在承担的《动物育种学》教学工作中,他积极探索“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自己参与过的“中新白羽肉鸭”新品种培育工作,引导学生感受老一辈动物育种学家为实现种业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结合自己参与的全国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给学生介绍我国丰富的动物种质资源及其在新品种培育中的价值,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自己正在从事的基因组学、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领域的前沿进展,警示学生动物育种领域技术水平发展之快,要增强使命感。通过结合这些亲身经历的鲜活案例,更生动的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动科专业人才。
实验室里攻难关 把脉产业促发展
在研究生阶段,凡文磊就在导师的影响下,立志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解决水禽产业卡脖子问题。加入青岛农业大学以后,与团队首席王宝维教授共同起草了山东省水禽遗传改良计划和山东省水禽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山东省水禽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参与完成全国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计划的过程中,连续多次奔赴济宁、威海、烟台等地的保种场,调研文登黑鸭、微山麻鸭、马踏湖鸭和五龙鹅保种现状,摸清了我省水禽遗传资源的家底,并对未来的保种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在科研创新方面,凡文磊紧跟国家“种业振兴”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鹅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进行了系列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构建了五龙鹅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解析了鹅豁眼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利用豁眼性状培育的鹅自别雌雄新品系正在进行产业推广,节省了孵化企业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田间地头践使命 乡村振兴显担当
作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凡文磊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的服务模式。与山东众客食品有限公司、樱源有限公司、微山县馨荷蛋鸭养殖有限公司和山东尊润圣罗捷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合申报省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将团队研发的益生菌产品在相关企业进行推广,提高种蛋孵化率近2个百分点,增加利润近百万。
“看到学生们在种业领域崭露头角,见证农户们通过科技走上致富路,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位农业高校教师的初心与担当。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凡文磊将继续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更加精彩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