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23:12:00 作者:张名爱 来源:动物科技学院 浏览数:0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873号公告,共颁布了33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将于2025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鹅营养需要量”(NY/T4641-2025)标准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提出,由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4)归口审核,由青岛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全国畜牧总站、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青岛普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本标准的起草和制定。
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鹅年出栏数量6亿多只,鹅饲养总量占全球90%以上,产值超过800亿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养鹅产业逐渐由传统零星分散养殖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鹅营养与养殖配套技术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然而,目前国内缺乏鹅饲养标准,饲料生产企业或养殖场配制饲料无章可循,造成生产效益低、成本高、疫病发生风险大。因此,通过大量科学试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鹅营养需要量标准,对实现我国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该标准由青岛农业大学水禽营养与育种团队完成,团队首席专家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宝维教授及团队成员李文立教授、张名爱教授、凡文磊副教授等三代专家教授,历经20余年攻关研发,系统解决了我国肉鹅和种鹅维生素营养需要量参数和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缺乏的关键问题。团队专家系统研究了营养素对肉鹅和种鹅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屠宰性能、营养利用率、肉品质、骨骼发育、激素分泌、营养代谢、肠道微生物菌群、肠道组织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提出了不同生长阶段鹅代谢能、蛋白、氨基酸、纤维素、钙、磷、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48种营养素需要量参数;探明了烟酸与核黄素、叶酸和泛酸、25-羟基VD3和VD3、VB12与叶酸之间协同关系;探明了维生素干预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关系;分别建立了肉鹅和种鹅饲养标准营养需要量和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并针对饲用微量元素利用吸收率低、排泄污染等问题,探明了益生菌与铜/锰/锌/铁/硒等微量元素之间的协同关系,确定了在益生菌添加背景下锰、铜、锌、铁饲粮添加量与排泄率。分别确定了大、中、小型鹅肉鹅和种鹅每日营养需要量、饲粮营养需要推荐量、参考体重与耗料量、饲粮营养需要推荐量等。另外,建立了肉鹅常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系统评价了鹅常用82种原料营养价值,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鹅常用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全面总结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了我国鹅品种、饲料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广泛查找资料,走访鹅饲料厂和养殖场(户),充分考虑我国鹅养殖业的生产实践与配方设计经验,力求达到内容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确保本标准内容丰富、具体、易操作。与美国NRC家禽营养需要(1994)、澳大利亚鹅的营养需要(1976)、德国的营养需要量(2003)、前苏联鹅营养需要量(1985)标准比较,该标准涉及参数最多、涉及鹅类型最全、可操作性最强,适合现代化规模化鹅养殖饲料配制的需要,具有显著创新性、实用性和引领性,相关成果专家一致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该标准比其他任何外国标准更适合我国国情。
本标准成果推广以来,研制的鹅饲料营养价值表数据库、营养需要量标准及典型饲料配方,已在50多个饲料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产品推广到山东等20多个省市。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42名,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得相关发明专利2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培养技术骨干3000余人,培训农民1.5万余人,建设示范基地15个,成果推广应用5亿只鹅,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上述成果,对指导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改善饲料配制技术和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提升鹅健康水平、减少养殖排放、保障食品安全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